应届硕士能否获得博士学位,不应只看论文的内容
最近,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孙光裕因被推荐授予博士学位而在网上大受欢迎。据报道,孙光裕在硕士期间发表了8篇SCI论文和4篇EI会议论文,分别发表在"应用物理学杂志"上的"等离子体源科学与技术",并以非主要作者的身份发表了8篇SCI论文和2篇EI论文。建议授予博士学位,这可能与这样的结果有关。
值得认识的是,授予博士学位有助于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对于在科学或特殊技术方面有重要工作、发明、发现或发展的人,经有关专家推荐,经学位授予单位同意,考试可以免考,并可以直接参加博士论文的辩护。凡通过论文者,应授予博士学位。
如果孙光裕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可以被视为"科学或专业技术的重要工作、发明、发现或发展",或者相当于"科学或专业技术的重要工作、发明、发现或发展",则在"经有关专家推荐并经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后,可直接参与博士论文的答辩";通过论文答辩的,可以授予博士学位。
然而,这种从文件中识别人的方法仍然需要谨慎,不要陷入"只有文件"的误解。从总体上讲,本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目前,我国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培养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由此可见,在人才素质评价和鉴定过程中,学术论文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把论文作为评价人才能力和水平的主要甚至全部依据,就会产生偏见。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都有一个更加科学、严格的教育培训体系和考核评价内容。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学分制。学生要想获得相应的学位,就必须经过相应的过程评价和学术培训,获得相应的过程评价和分数,在此基础上,还写出高质量的试卷并通过考试和答辩。也就是说,有必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学分评价和论文评价相结合,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能力和学术水平。
如果把玉石烧三天,鉴定材料需要七年时间,"他说。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学习年限、学时、学分等条件。不仅有智力因素的调查,还有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查。这些都是"试玉"和"材料鉴定"的外化措施,值得进一步改进和实践。
从更广、更长远的角度看,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人民群众的实施机制,扭转教育评价的不科学取向,坚决克服"只分"、"唯文凭"、"唯论文"、"只戴帽子"的顽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接力棒的问题。
当然,每个人的天赋、美德、才能等方面都有差异,硕士研究生也可能有优秀的素质、能力和研究水平,甚至达到博士生的水平。"有学者指出:"一群人一步一步,但总有领导。从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来看,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然而,博士学位是否能达到博士学位的标准,是否符合博士生的培养要求,取决于他们能否达到博士学位的标准和培养的要求。






-
中国文化 世界共享——艺术大师蒋征互联网 2025-01-17 11:33
-
无人车驶入藏族村,“金疙瘩”书写村民致富经互联网 2025-01-17 11:31
-
中国文化 世界共享——艺术大师郭清生互联网 2025-01-17 11:31
-
大金中国蝉联“金蜜蜂2024优秀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长青奖一星级”互联网 2025-01-17 11:22
-
越捷航空荣膺2025年全球最安全航空公司之列 上榜AirlineRatingsTop10互联网 2025-01-17 11:15
-
新年新气象,澳柯玛燃气灶以旧换新过大年互联网 2025-01-17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