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国梁:以创新为锚,推动绿色建材迈向智能未来

未来科技论坛讯日前,曲阜市荣和科工贸有限公司因其在节能建材技术领域的持续突破,荣获“2024年度技术创新先锋品牌奖”。该奖项聚焦于企业在绿色制造、智能建材与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方向上的技术创新与产业价值。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公司董事长孔国梁先生,围绕此次技术成果背后的逻辑与企业的中长期创新战略展开深入对话。

“创新不是一时灵感,而是系统思维的积累。”

“我们一直坚持做‘基础性难题’。”孔国梁开门见山地表示,技术的创新要想有价值,必须立足于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问题。在建筑保温材料领域,他认为“施工繁琐、性能不稳定、成本高”一直是市场未解的共性难题。

“这几年,我们集中力量做了一件事——开发具有保温、防裂、抗震等多重性能的集成型材料,来替代过去需要多种材料拼装的传统结构。”孔国梁口中的这款产品,正是企业近年来重点投入研发的“施工便捷型复合保温墙板系统”。

他补充道:“如果说材料只是新,那只是1.0阶段,我们现在是要做2.0——性能集成、施工便捷、智能预警。”

脚踏实地,是他与技术最深的联结

作为企业创始人,孔国梁从未将自己局限于管理岗位。他回忆,在最初研发第一代高强度复合保温板时,为了测试其粘结稳定性和抗压能力,他亲自在零下十度的工地试装、拆解、重测,一天做十几次。

“技术创新说到底不是一张PPT的故事,它要接受环境、时间、人工误差的多重考验。”他说,“所以我们从不轻易推出市场新品,只有产品可以经受极端条件验证后,才会批量上市。”

记者了解到,在孔国梁的主导下,公司近三年新增研发投入每年保持30%以上增幅,累计申请专利十余项,涵盖材料复配工艺、装配结构设计、智能施工辅助设备等多个技术方向。

“未来五年,我们的创新关键词是‘智能+绿色’。”

对企业来说,技术的持续性、延展性往往决定其发展上限。在谈及下一阶段战略规划时,孔国梁展现出清晰的节奏感和远景思维。

“绿色建材最终要和数字化深度融合,这不是口号,而是路径。”他解释道,公司计划2025年引入建筑环境数据采集与材料响应算法,将保温系统从“结构功能性产品”升级为“环境交互型材料单元”。目前,企业已与地方高校合作研发内嵌式微传感模块,实现对建筑表层热胀冷缩效应的实时监测。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建筑的‘皮肤神经系统’。它可以告诉你,哪里正在受热,哪里湿度过高,提前做结构预警。”孔国梁的描述充满想象力,但背后,是无数工程测试与技术储备的支撑。

本土经验与国际视野的融合

谈到国际化布局,孔国梁表示,绿色建材不应该局限在区域竞争。“东南亚、非洲、南美,这些气候条件复杂、城市发展快速的地区,对保温、节能、施工效率的要求更强烈。”目前,公司已通过技术输出与联合设计的方式,进入马来西亚、柬埔寨等项目试点阶段。

“我们不追求一夜走红,而是希望以‘技术适配+本地合作’的模式慢慢扎根。”孔国梁认为,中国的绿色建材产业不缺技术,而是缺一种以终为始的产业落地逻辑。

在他的规划中,未来三年内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两个“本地化实验点”,输出产品配方与生产工艺,同时培养本地施工人员,形成区域标准化能力。

“我们是一家有点倔强的公司。”

采访最后,孔国梁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们可能不是最早喊出创新的,但我们肯为一款材料磨五年。”

在当前讲究快节奏、追风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坚持显得弥足珍贵。他表示,“有时候一个创新不是在实验室产生的,而是反复失败、一点点挖出来的。我们用脚在土地上试,用手在材料上摸,用年复一年的经验去优化配比和结构。”

这份技术人的倔强,或许正是荣和科工贸在众多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记者手记:

孔国梁不是科技圈“典型代表”,也不属于一线互联网企业的精英,但他以实干、扎根、敢想的姿态,在建材科技这样一个传统而又亟待革新的行业中蹚出了一条富有原创力与时代感的路径。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技术创新,未必声势浩大,却一定有迹可循,且脚印深刻。记者:陈若涵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每日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