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重塑未来医学”——专访经莉博士:从论坛成功到技术创新新征程

记者:唐予安(Tang Yuan)随着2024年8月10“国际女性健康与妇科医学高峰论坛”在徐州圆满落幕,各界对该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仅因其议题契合时代发展脉搏,更因为它在技术前沿、临床落地与全球视野之间,架起了一座专业而实效的桥梁。而在这场被誉为“引领妇科医学数据时代的新里程碑”的论坛背后,有一位不容忽视的核心策划者——艾斯博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经莉博士。

活动结束数日之后,我们专访了这位深耕妇科临床与科研交叉领域的专家。面对掌声与聚光灯,经莉没有过多谈及成就,而是更为冷静地指出:“这只是一个阶段性节点,而不是终点。论坛带来的是一次领域内的共识碰撞,而我更关注,如何在未来的时间里,把这些‘共识’变成可以应用的工具与结果。”

从一线临床到科研数据分析,从城市医院到国际学术平台,经莉的职业轨迹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更早、更准、更少损伤地守护女性健康?她在采访中坦言:“我更关注疾病还没有发生时的信号。我希望,技术真正的价值,是能帮我们提前预判和干预,而不是等病理确诊再去补救。”

基于这一理念,经莉博士早在论坛筹备阶段就明确提出要设立“女性健康数据整合与风险评估模型”专项议题。该话题也正是本次大会中最受行业关注的部分之一。在多个分论坛中,她系统展示了其团队通过对TCGA、GEO等国际数据库分析所得的结果,结合中国本土妇科病例数据,构建出一套面向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高发病种的预测路径。

当记者问到数据模型未来的实际用途时,经莉的回答异常理性:“建模不是为了学术本身,而是为了形成一套能和医生、患者、医院系统顺畅对话的标准。我们计划推动将这套模型在苏北、苏中区域若干大型医院试点运行,验证其风险识别的准确率,同时探索如何与现有临床流程协同,而不是冲突。”

她还特别强调:“我非常清楚目前国内女性健康筛查资源的不均衡,我们也正尝试与基层社区医院、第三方检测平台合作,设计更具可实施性的筛查工具,把高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下沉基层的实际解决方案。”

对于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经莉持高度开放态度。她认为,医学创新的路径已经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重构。“我很期待AI与医学图像、生物标志物与电子病历的进一步融合。未来我们要训练的不只是识别风险的算法,更是建立一整套风险闭环管理机制,让技术从评估走向决策支持,再到患者生活质量的跟踪提升。”

记者提到在论坛现场,很多青年学者纷纷向她咨询科研选题和数据处理方法,她笑了笑回应道:“我很珍惜现在的平台,也很乐意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我希望他们知道,科研不只是写论文,而是能切实对社会、对患者产生影响。我见过太多用生命等待时间的女性,我们有责任缩短这段等待。”

采访的最后,经莉分享了她与艾斯博数据研究院接下来的新计划:构建一个区域性妇科健康数据协作平台,通过与省内外高校、医疗机构共建共享数据基础资源,开发包括早筛、随访、治疗依从性管理在内的全链条数字工具包。这将是一个以病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引擎的医学未来新范式。

“很多人以为医学是精英的事业,其实它最终是公共的。”她顿了顿,“我的理想是让数据替患者说话、让科技替医生减负、让健康真正成为所有女性可以触达的生活权利。”

一位医生的理想,不在术台灯下,而在于她是否能将智慧与信念,点亮更多人的生命路径。在我们告别的那个午后,阳光正好,经莉博士又返回了她熟悉的实验室,继续下一轮数据分析。就像她常说的:“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真实存在的一个生命,而我,只是在努力让她被更早看见。”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每日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