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信任互认机制建设,专家评审会议在沪成功召开
(记者:唐若冰)在数字贸易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当下,中国正积极参与构建高标准数字经济规则体系。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在国际经贸协定中对数字身份与信任服务的应对能力,4月29日下午,由上海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主办的“国际高标准经贸协定中的数字信任规则应对措施研究专家评审会议”在上海杨浦区长阳创谷召开。会议吸引了来自法律、政策、科技、物流、学术等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数字信任制度”的立法体系、技术标准及制度对接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会议在国家数字贸易政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召开,紧扣“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以及“数字信任互操作”这两项国家战略核心。会议开场,主办方对《国际高标准经贸协定数字信任应对措施研究》项目的背景、初步成果与下一步工作方向进行了介绍。项目聚焦于我国在加入DEPA、RCEP、CPTPP等多边数字经济协定后,在数字身份认证、电子签名跨境互认、信任服务监管等方面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差距,并提出系统性的政策建议。会议现场,专家们围绕应对措施的制度适配性、实操路径、国际可比性等核心问题各抒己见、深度研判。
来自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赵钢律师在会上指出,我国现行《电子签名法》及信任服务监管体系虽然已在国内具备完整框架,但在国际应用中仍存在解释空间与衔接瓶颈。他建议借鉴欧盟eIDAS制度中的“信任服务提供商名录制度”,并推动我国立法层面明确境外认证服务提供者进入国内市场的合规路径。赵钢还特别强调了“制度输出”的概念,即我国不应仅在国内制定标准,更应通过参与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ISO标准化组织等平台,在数字身份全球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
与此同时,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麻国安则从法律理论与国际规则比较视角指出,目前全球数字信任规则已呈现出多元并行趋势,如欧盟强调可信等级认证体系,而美国则更注重市场自发形成的信任机制。他认为,中国在应对策略上不应一味“对标”,而应以法理自洽与风险评估为基础,制定“差异包容”的法律体系,以适应多边交互中的制度复杂性。
在技术层面,来自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首席信息官徐凯表示,数字身份系统在国际物流与港口报关中的应用仍面临较多“边界不清”问题,尤其在多国参与的区块链贸易平台中,数字签名机制的互认标准尚未完全打通。他建议在上海试点建立“国际可信数字身份基础设施”,整合海关、边检、金融机构等多方需求,推动跨系统、跨行业的数字身份共享机制先行落地。
会议还特别讨论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合作背景下的制度实践成果。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上海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近年来主导的中俄跨境电子签署互认平台已具备代表性示范价值。该平台不仅实现了电子签章的双边技术适配,也得到了俄罗斯官方认可,为我国后续拓展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数字信任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专家们认为,应将该类项目经验转化为可推广、可立法的政策工具,优先纳入“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形成与国际高标准接轨的可操作方案。
会议在持续三个小时的深入讨论后圆满结束。主办单位表示,将在本次会议专家建议基础上,形成书面评审意见报告,并提交相关部委与立法研究机构参考。同时,会议还提出成立“数字信任国际规则研究工作组”,以持续关注国际协定进展与国内法规适配动向,推动制度升级与规则优化的纵深落地。会议现场还透露,未来半年内将召开后续会议,邀请更多来自企业、司法机关及跨国合作机构的代表参与,共同打造数字时代下的全球信任合作样板。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数字贸易领域积极主动的制度准备和专家储备,也再次印证了“信任”作为数字经济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战略持续深入,一个开放、安全、可控的数字信任体系,正在从会议讨论走向实际操作,迈向国际舞台的中心。






-
中国文化 世界共享——艺术大师蒋征互联网 2025-01-17 11:33
-
无人车驶入藏族村,“金疙瘩”书写村民致富经互联网 2025-01-17 11:31
-
中国文化 世界共享——艺术大师郭清生互联网 2025-01-17 11:31
-
大金中国蝉联“金蜜蜂2024优秀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长青奖一星级”互联网 2025-01-17 11:22
-
越捷航空荣膺2025年全球最安全航空公司之列 上榜AirlineRatingsTop10互联网 2025-01-17 11:15
-
新年新气象,澳柯玛燃气灶以旧换新过大年互联网 2025-01-17 11:16